top of page

跨越伶仃洋的世紀工程,見證灣區融合的“海上長城”

  • 作家相片: Kristie
    Kristie
  • 4月11日
  • 讀畢需時 2 分鐘

歷史與風光:人類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  

港珠澳大橋是中國首座跨越伶仃洋的超級跨海通道,集橋、島、隧於一體,全長55公里,於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。作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,其建設歷時15年,攻克了外海沉管安裝、強颱風區抗風抗震等世界級技術難題,被英國《衛報》譽為“新世界七大奇跡”之一。  


• 工程奇跡:大橋擁有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(6.7公里),由33節巨型沉管拼接而成,每節重量堪比航母;青州航道橋的“中國結”索塔,以傳統榫卯工藝實現毫米級精度,象徵三地同心。  

• 自然與人文交融:橋體蜿蜒於碧波之上,東人工島形似“海上風箏”,西人工島則如“貝殼”,與伶仃洋的浩瀚海景相映成趣。黃昏時分,落日餘暉灑向橋面,形成“長虹臥波”的壯麗畫卷。


推薦理由:灣區發展的時代象徵與旅遊新地標  

1. 超級工程的文化價值  

   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交通樞紐,更是粵港澳大灣區“硬聯通”的核心載體。其建造歷程濃縮了中國從橋樑大國邁向強國的奮鬥史,遊客可通過橋頭堡的“超級工程展覽館”瞭解建設背後的科技突破與團隊精神。  

 

2. 多元視角的觀景體驗  

   • 海上遊輪:從珠海情侶南路碼頭出發的“大灣區一號”遊輪,提供360°全景甲板,可拍攝大橋與內伶仃島同框的經典畫面;  

   • 觀景平臺:珠海口岸的“灣區之窗”觀景臺配備長焦望遠鏡,適合捕捉橋塔與貨輪交織的動態場景;  

   • 無人機航拍:經批准後,可沿橋面航拍“S”型曲線與白海豚觀測站的生態保護場景。  

 

3. 灣區文旅融合新場景  

   2025年大橋通車六周年之際,珠海推出“大橋燈光藝術節”,橋體投射灣區城市地標光影,並聯動港珠澳三地推出“一程多站”聯票,遊客可憑大橋遊船票享澳門氹仔官也街、香港大嶼山昂坪市集等景點折扣。  


為何成為2025年4月熱點?  

• 政策紅利:2025年“五一”假期臨近,大灣區推出“跨城暢遊”新政,港珠澳大橋通行效率提升30%,跨境接駁巴士班次加密至15分鐘一班;  

• 季節優勢:4月珠江口氣候宜人,海霧較少,適合拍攝大橋全貌;  

• 文化熱度:央視紀錄片《超級工程Ⅲ》4月重播,引發公眾對大橋的新一輪關注。  


總結  

港珠澳大橋以其科技高度、歷史厚度與景觀廣度,成為大灣區文旅的“超級IP”。無論是工程愛好者、攝影達人,還是家庭遊客,都能在此找到獨特的體驗。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言:“它不僅連接了三地,更讓每個中國人為‘中國智造’自豪。”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