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華為2024年報亮眼:智能汽車業務爆發與全球化挑戰並存

  • 作家相片: Kristie
    Kristie
  • 4月1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華為發佈2024年年度報告,全球銷售收入達8621億元,同比增長22.4%,淨利潤626億元,研發投入占比超20%。這一成績單不僅彰顯其技術實力,更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化博弈中的戰略韌性。  


事件核心:從通信巨頭到智能生態構建者  

根據財報,華為三大業務板塊均實現增長:  

1. 終端業務:同比增長38.3%,折疊屏手機、Mate系列高端機型貢獻顯著,海外市場通過本地化生產與管道優化抵消制裁影響。  

2. 運營商業務:5G基站出貨量穩居全球第一,新興市場(拉美、中東)訂單增長40%,但歐美市場因技術封鎖下滑12%。  

3.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:營收同比暴增474.4%至263.53億元,首次實現盈利,合作車企超30家,覆蓋智駕、座艙、三電系統全鏈條。  

 

技術突破:  

• 麒麟晶片回歸:Mate 70系列搭載自研泰山v5晶片,性能對標驍龍8 Gen4,臺積電2nm工藝代工占比降至5%,中芯國際7nm良率突破80%接棒。  

• 鴻蒙生態:HarmonyOS NEXT用戶數突破1.8億,開發者工具包下載量超500萬次,吸引穀歌Fuchsia系統開發者遷移。  


深層動因:制裁下的創新突圍與市場重構  

1. 技術封鎖倒逼轉型:美國晶片禁令促使華為將年研發投入提升至1.2萬億元,2024年專利申請量達6.9萬件,5G標準必要專利占比18%。  

2. 汽車產業變革紅利:全球智能電動車滲透率突破15%,華為通過“Huawei Inside”模式賦能車企,與長安、奇瑞等合作車型首年交付量超50萬輛。  

3. 全球化策略調整:  

   • 供應鏈本土化:在墨西哥、巴西建廠規避關稅風險,東南亞市場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5%。  

   • 數字人民幣佈局:參與央行跨境支付系統建設,蘇州紡織企業通過數字人民幣完成首筆500萬美元交易,手續費僅為SWIFT的1/10。  

 

行業影響:科技巨頭分化與生態競爭加劇  

1. 國內競爭格局:  

   • 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崛起擠壓傳統Tier1廠商,博世、大陸等歐洲供應商在華訂單下降20%。  

   • 中芯國際7nm良率突破刺激半導體設備板塊上漲25%,北方華創等國產設備商獲資本密集增持。  

2. 全球市場博弈:  

   • 美國關稅政策(擬加征20%進口稅)或導致華為海外手機業務成本增加15%,但鴻蒙系統本地化能力可部分抵消衝擊。  

   • 三星、蘋果加速佈局折疊屏手機,華為通過“衛星通信+超薄機身”技術建立差異化優勢,折疊屏手機市占率超60%。  


未來展望:從技術攻堅到生態制勝  

1. 短期挑戰:  

   • 美國晶片禁令可能擴展至AI晶片領域,華為昇騰910B供應受限或影響雲端訓練業務。  

   • 智能汽車行業價格戰加劇,華為需平衡研發投入與盈利壓力,2025年計畫將汽車業務毛利率提升至25%。  

2. 長期趨勢:  

   • AI原生應用:文心大模型4.5開源計畫(6月30日)將賦能華為雲服務,推動金融、醫療行業智能化改造。  

   • 銀髮經濟:依託鴻蒙生態佈局適老化智能硬體,泰康之家等養老機構合作專案或成新增長點。  

 

結語  

華為2024年報是全球化逆流中自主創新與生態協同的典範。當技術封鎖成為常態,唯有將研發投入轉化為“技術護城河”,將市場壓力轉化為“生態推動力”,方能在變革中把握主動權。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除了勝利,我們無路可走。”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