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美國加征汽車關稅引全球產業鏈震盪:中國車企加速出海與技術突圍

  • 作家相片: Kristie
    Kristie
  • 3月28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,宣佈自4月2日起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%關稅,引發全球汽車產業與資本市場巨震。這一政策不僅直接衝擊德、日、韓等傳統汽車製造強國,更將重構全球供應鏈格局,成為2025年商業世界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。  


事件背景與核心衝擊  

特朗普政府以“保護本土產業”為由,將關稅矛頭指向中國、墨西哥、加拿大等汽車出口大國。根據高盛預測,若無法轉嫁成本,豐田、本田等日本車企的利潤可能腰斬,而中國車企如奇瑞、比亞迪的北美市場擴張計畫或被迫擱置。政策發佈當日,美股汽車板塊集體下挫,福特、通用股價跌幅超5%,德國大眾股價單日暴跌12%。  

 

從產業鏈傳導看,汽車作為大宗商品,其成本上漲將推高下遊消費品價格。美國汽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,關稅落地後,美國消費者購車成本將增加15%-20%,可能抑制消費需求並加劇通脹壓力。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將堅決維護多邊貿易體制,並已就美方措施提起訴訟。  


中國車企的應對策略  

面對關稅壁壘,中國車企加速推進全球化佈局與技術創新:  

1. 市場多元化:奇瑞汽車宣佈在捷克發佈新車,計畫通過東歐市場輻射歐盟;比亞迪與墨西哥經銷商達成合作,2025年出口量預計增長40%。  

2. 技術突圍:小米汽車憑藉自研智能駕駛系統,在歐洲市場實現“以價換量”策略,其高端車型售價較特斯拉低15%,但L4級自動駕駛技術參數持平。  

3. 產業鏈本土化:寧德時代宣佈投資20億美元在美建廠,配套特斯拉得州工廠;同時與墨西哥銅礦企業簽訂長期協議,保障電池原材料供應。  


國際博弈與行業變革  

1. 歐盟反制措施:歐盟擬對價值40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,重點打擊波本威士卡、哈雷摩托等特朗普票倉產業。加拿大宣佈啟動“戰略回應基金”,計畫五年內投入150億加元支持汽車零部件本土化生產。  

2. 供應鏈重構加速:日本電裝、韓國現代等企業加速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,但地緣政治風險(如俄烏衝突)推高物流成本,部分企業轉向墨西哥“近岸生產”。  

3. 新能源賽道分化:美國特斯拉因關稅壓力推遲FSD系統在歐落地,而中國車企借機擴大歐洲市場,蔚來、小鵬3月歐洲銷量同比激增200%。  


長期影響與投資啟示  

1. 產業格局重塑:全球汽車產業鏈或從“中日韓主導製造”轉向“中美歐技術博弈”,自動駕駛、氫能源等新技術領域競爭將白熱化。  

2. 資本市場分化:傳統車企估值承壓,但智能化、電動化佈局領先的企業獲資金青睞。例如,Mobileye市值突破500億美元,較2024年增長80%。  

3. 政策風險對沖:建議關注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市場,如東南亞新能源補貼政策、中東氫能基建投資等,分散地緣政治風險。  

 

此次關稅風波不僅是貿易保護的博弈,更是全球產業升級的縮影。如何在技術自主與市場開放間尋求平衡,將是各國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命題。

תגובות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