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項債收購閒置土地加速落地:政策工具創新下的土地市場深度調整與行業洗牌
- Kristie
- 4月14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事件背景:萬億級資金撬動土地市場新格局
2025年4月11日,財政部聯合自然資源部發佈《關於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》,明確專項債可收購2020年以來存量閒置土地,優先用於保障性住房、城中村改造等專案。截至4月14日,全國31個省市已公示擬收購地塊850宗,總面積超4000萬平方米,總金額達1282億元,其中廣東、湖南、四川三省發行規模突破400億元,形成"政策出臺-資金落地-市場回應"的快速傳導鏈。
政策解析:土地收儲機制的三重突破
1. 收購範圍創新
突破傳統"生地收儲"模式,允許收購2012-2024年間供應的存量土地,其中2021-2023年地塊占比達80%。北京通州八裏橋棚改地塊以27.08億元成交,溢價率16.28%,成為新政後首宗市場化收儲案例。
2. 定價機制突破
採用"基準地價+市場評估"雙軌制,廣州黃埔區永和街道地塊以127.5億元收儲,較原出讓價折讓23%。湖南長沙對2017年前供應的商住混合用地實施"成本價回購+增值收益分成"模式,土地溢價部分按6:4分配。
3. 資金使用創新
四川成都將專項債與REITs結合,將收儲的青白江物流園地塊打包發行基礎設施REITs,預計年化收益率5.2%,實現資金閉環運作。深圳試點"專項債+國企注資"組合,前海合作區12宗地塊通過該模式完成盤活。
市場影響:土地要素再配置進行時
1. 房企策略分化
央國企加速入場:保利發展以78億元競得廣州琶洲數字經濟區地塊,較周邊二手房價折讓18%;萬科聯合地方城投收購東莞15宗產業園用地,改造為智能製造基地。民營房企轉向輕資產運營:碧桂園將武漢12個商業綜合體委托給華潤運營,換取管理費分成。
2. 土地價格體系重構
核心城市地價呈現"結構性分化":北京海澱樹村地塊樓面價突破10萬元/㎡,而南京江北新區地塊因專項債介入,樓面價較2024年下降22%。三四線城市土地流拍率降至12%,但成交溢價率維持在5%-8%低位。
3. 城市更新加速推進
上海黃浦區完成16個里弄地塊收儲,改造為保障性租賃住房;重慶將163個城中村納入專項債支持範圍,預計釋放土地3.2萬畝。城市更新基金規模突破8000億元,社會資本參與度提升至45%。
區域實踐:差異化路徑下的政策效應
1. 廣東模式:市場化主導
發行304億元專項債收購86宗地塊,其中72宗通過"帶方案出讓"實現3個月內開工。佛山順德區將收儲的村級工業園改造為智能家電產業園,土地增值收益鎮級財政留存比例提高至60%。
2. 湖南探索:國企托底
湖南省級平臺公司發行94億元專項債,收儲土地中68%為民營企業遺留專案。長沙縣對停工爛尾專案實施"專項債注資+代建代銷",碧桂園雲璽灣專案通過該模式實現復工。
3. 四川創新:金融工具聯動
成都將專項債與"保交樓"專項借款捆綁使用,對收儲的32個停工專案提供利率3.2%的長期貸款。綿陽試點"專項債+公積金"組合,提取公積金餘額的20%用於土地收儲。
未來展望:土地市場進入"價值重估"週期
1. 政策深化方向
自然資源部擬出臺《存量土地收儲評估導則》,建立"土地增值貢獻度"評估體系,對基礎設施投入、產業導入效果進行量化評估。杭州、南京等城市計畫將收儲地塊與產業導入掛鉤,要求配建不低於20%的科研設施。
2. 行業格局演變
土地一級開發市場集中度將提升,TOP20房企市場份額預計從當前的35%升至50%。地方城投公司加速轉型為城市綜合運營商,成都城投、武漢城建等企業土地一級開發收入占比將突破40%。
3. 風險防控要點
需警惕"虛假收儲"風險,某中部城市出現將已出讓未開發地塊納入收儲的情況。建議建立"收儲-開發-監管"全流程追溯系統,要求收儲地塊每季度公示開發進度。
這場由專項債驅動的土地市場變革,本質上是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深化。正如住建部倪虹部長所言:"土地收儲不是簡單的財政騰挪,而是通過制度創新啟動土地價值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空間載體。"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