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寧德時代發佈“鈉離子電池”量產計畫:儲能革命重塑全球能源格局

  • 作家相片: Kristie
    Kristie
  • 3月2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中國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(CATL)在寧德總部召開全球發佈會,正式宣佈其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實現規模化量產,單體能量密度突破200Wh/kg,成本較傳統磷酸鐵鋰電池下降40%。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標誌著鈉離子電池正式邁入商業化階段,更引發全球能源產業鏈的連鎖反應,從新能源汽車到電網儲能,一場圍繞“低成本儲能”的商業革命悄然開啟。


一、技術破局:鈉離子電池的三大顛覆性創新  

寧德時代此次發佈的鈉離子電池通過“三維蜂窩結構”正極材料和液態金屬負極技術,實現了性能與成本的平衡:  

1. 低溫性能躍升:零下30℃環境下放電效率保持85%,遠超磷酸鐵鋰(60%),徹底解決電動車冬季續航縮水痛點。  

2. 充電速度革命:10分鐘快充至80%電量,較傳統鋰電池縮短50%時間,適配超充樁網路建設需求。  

3. 資源自主可控:鈉資源儲量是鋰的420倍,且不依賴進口,單噸材料成本從碳酸鋰的30萬元降至2萬元。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,電池包成本可從7萬元壓縮至4.2萬元,整車售價或下探至20萬元區間。  

 

摩根士丹利測算,鈉離子電池量產將使全球動力電池成本曲線整體下移15%,推動電動車滲透率從2024年的28%提升至2025年的38%。


二、市場震盪:產業鏈格局加速重構  

1. 鋰電板塊承壓  

   寧德時代官宣當日,贛鋒鋰業、天齊鋰業等鋰礦企業股價應聲下跌,港股贛鋒鋰業單日市值蒸發超200億港元。韓國LG新能源緊急召開會議,宣佈推遲北美電池工廠擴建計畫。  

2. 儲能市場爆發前夜  

   國家電網宣佈啟動“鈉電+光伏”示範專案,計畫2025年在西北地區部署10GWh鈉離子儲能電站,度電成本降至0.1元以下。歐洲能源巨頭道達爾與寧德時代簽署協議,擬在西班牙共建鈉離子儲能合資公司。  

3. 跨界玩家入局  

   比亞迪宣佈將鈉電池應用於電動大巴,長城汽車則計畫推出“鈉電+氫能”混動車型。小米、華為等科技企業也傳出佈局鈉電池研發的消息,試圖在儲能終端市場分一杯羹。


三、戰略深意:中國搶佔能源自主權制高點  

1. 打破資源枷鎖  

   中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75%,鈉電池的普及可減少對南美鋰礦和澳洲鋰輝石的依賴。工信部數據顯示,2025年國內鈉電池產能規劃已達200GWh,可滿足1.2億輛電動兩輪車及300萬輛低速電動車的需求。  

2. 輸出技術標準  

   寧德時代已申請32項鈉電池國際專利,並與特斯拉、寶馬達成專利授權協議。歐盟委員會提議將鈉電池納入《關鍵原材料法案》,試圖建立本土供應鏈,但中方推動的“全球鈉電產業聯盟”已在RCEP成員國間啟動。  

3. 碳中和加速器  

   鈉電池全生命週期碳排放較鋰電池低35%,國際能源署(IEA)測算,若全球50%的電動車採用鈉電池,2030年交通領域碳減排量將額外增加12億噸,相當於停駛3億輛燃油車。


四、爭議與挑戰:技術普惠背後的隱憂  

1. 能量密度天花板  

   當前鈉電池能量密度僅為三元鋰電池的60%,難以滿足高端電動車需求。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坦言:“鈉電池將主攻15萬元以下市場,高端領域仍需鋰電支撐。”  

2. 回收體系缺位  

   鈉電池回收工藝尚未成熟,若大規模推廣可能導致重金屬污染。生態環境部已啟動《鈉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》徵求意見,計畫強制要求企業建立回收網路。  

3. 國際標準博弈  

   美國能源部撥款12億美元支持固態電池研發,試圖繞過鈉電池專利壁壘。韓國政府則聯合浦項制鐵,探索“氫-鈉”混合儲能技術路線,與中國形成差異化競爭。


五、未來展望:從技術突破到生態重構  

1. 成本下降曲線  

   中金公司預測,2025年鈉電池成本將降至0.4元/Wh,2030年進一步下探至0.2元/Wh,屆時戶用儲能系統價格有望跌破1萬元,徹底啟動家庭光儲市場。  

2. 應用場景延伸  

   除了電動車和電網儲能,鈉電池或顛覆低速交通工具市場。滴滴出行宣佈與寧德時代合作開發鈉電池共用電單車,單輛車成本從600元降至380元,計畫年內投放100萬輛。  

3. 地緣經濟影響  

   非洲鋰礦國剛果(金)、智利等面臨收入下滑風險,而山西、青海等鈉資源富集省份迎來產業機遇。青海省計畫投資800億元打造“全球鈉電之都”,配套建設年產50萬噸鈉鹽產業園。


結語  

寧德時代鈉離子電池的量產,不僅是一次技術躍遷,更是全球能源權力格局的重新洗牌。在碳中和與資源自主的雙重驅動下,這場以鈉電池為核心的儲能革命,或將重塑從新能源汽車到智能電網的整條價值鏈。正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所言:“誰掌握了低成本長時儲能技術,誰就能定義未來能源世界的遊戲規則。”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中國正從“跟跑者”蛻變為“領跑者”。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